<%@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50"%> 大腸直腸癌簡介

在現今台灣惡性腫瘤乃是目前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而其中大腸直腸癌在所有癌症中的發生率,佔第二位;而致死率則是不管男性或女性皆佔第三位。在民國99年統計,全年有4,676人死於大腸直腸癌,而大腸直腸癌新發生的病例已有14,040例。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遺傳性大腸直腸癌新病例,而他們的一等親,有80%-100%將患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受基因變異以及環境因子的兩大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因子由於台彎目前的飲食生活習慣,有愈來愈西化的現象,因此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亦有逐年攀升的情形,因此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乃是目前醫界努力的目標。
而透過民眾對病兆的警覺心提高,以及目前多項檢查工具的進步以及使用,再配合各項手術治療以及放射性或化學治療等輔助療法,希望能夠提升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以及5年存活率。

大腸直腸癌的臨床症狀
大腸直腸癌一如其他疾病,出現的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但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生檢查,確定病因,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更須注意。

常見的症狀

●排便習慣發生改變: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注意的是生活上的改變,情緒的壓力,其他疾病的影響等等,也可能使排便習慣有所改變,因此並非習慣改變就是有了大腸直腸癌。不過若無確卻使排便習慣改變的因素,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一旦有了這種症狀則一定要探討原因。

●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此外要注意是若飲食習慣與排便次數也會影響糞便的粗細,如蔬菜纖維食物增加,糞便量也會增加,肉食主義者糞便量也會較少。當排便次數增加時,相對的糞便也會較細。這些都需做鑑別。

●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也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息肉也會發生會發生,以絨毛狀息肉,大腸癌更多見。有時會混雜血液。

●便血或糞便帶血:一般人的觀念中,大便帶血就恐慌是否得了癌症了,其實出血固然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但是絕大部分造成出血的原因,都是緣於良性病灶如痔、肛裂,息肉、大腸炎、大腸憩室症等等。一般說來出血點愈接近肛門,出血顏色愈鮮紅,與糞便也愈容易分別,常只附在糞便外面,尤其是從肛門出血有時可能只見到血液而無糞便。若出血位置在右側大腸,血液與糞便常混合一起,依流血量與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糞便可為黑紅、暗紅至鮮紅不等。最常見的痔出血,常在排便石才發生,少有其他症狀。肛裂較亦有疼痛感,直腸病灶常合併有裹急後重。所以說出血只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提醒要注意腸道健康,雖然以良性病灶居多,最怕還是自我診斷忌諱求醫,延誤確切的診斷,與治療時機。

●裹急後重: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但是其他疾病如直腸炎、侵犯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直腸內異物等等也有相似的症狀。

●腹痛:會引起腹痛的原因,用一本書來描述可能也說不完,大腸直腸腫瘤則是其中一項。當腫瘤會引發腹痛,通常是因為腫瘤以侵犯至腸壁外,或是已有部份腸阻塞情形。疼痛並無特異性,腹痛常不侷限於一處,位置也時時改變,因此若有慢性腹痛都要詳細檢查。

●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由於瘤瘤慢性出血,然量少又長久,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若再加上營養不良,貧血就會更明顯。但是因為症狀是漸進的,當出現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臨床上甚至見過血色素下降到正常人的四分之一,方來就診。因此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除了要考慮血液疾病、營養因素等等,重要的是必須將胃腸道慢性出血列入鑑別診斷,小心檢查。

●食慾不振:一如其他許多癌症,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引發胃口不佳,食慾不振。
●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說來並不明顯,但可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引起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

●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症狀:少數病人在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的病患,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來就診方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其實癌症的症狀有些並非具特異性,出現某些症狀,就一定是大腸直腸癌。許多疾病會有相同的症狀,同一疾病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才需要醫師幫忙做檢查與鑑別診斷。上列症狀只是較常出現的症狀,都應至醫院尋求幫忙,如果懷疑有癌症就須接受更多詳細的檢查。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唯有手術切除病人才有根治的機會。成功的手術必需要符合以下條件:(1)足夠的安全切除距離,(2)切除足夠的淋巴組織、血管、周圍肌膜、脂肪、軟組織,必要時甚至鄰近器官,(3)避免手術中癌細胞傳播、散佈,(4)如癌瘤在直腸,則根治的切除癌瘤外尚須儘可能保留具理想功能的肛門。

醫師會為病患安排下列檢查以評估是否要施以輔助性的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切除範圍、以及肛門能否保留。手術前一般需作胸部X光攝影,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看是否有侵犯鄰近組織或肺、肝、以及腹部淋巴結。診斷直腸癌侵犯程度可採用經直腸超音波,骨盆腔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

外科醫師會根據廣泛性整體切除癌瘤及相關淋巴組織、血管之原則來為病患進行手術。直腸癌因一方面要考慮足夠的安全切除距離,一方面要保留病人之肛門,且直腸位在狹窄的骨盆腔內手術操作不易,手術方式之選擇考慮較多。肛門是否能保留除了與腫瘤位置有關,尚受到腫瘤大小,侵犯深度,有無淋巴腺轉移,病人體型以及醫師技術純熟度影響。近年由於環形自動吻合槍廣泛採用,使得外科醫師較能夠從事於超低位吻合手術,因此多位數於離肛門口五∼六公分之直腸癌患者其肛門都得以保留。一般而言,位在中、上1/3之直腸癌均可保留肛門,絕大部分中1/3之直腸癌可作低前位直腸切除並直接吻合降結腸和殘餘直腸。下1/3之直腸癌(離肛門口6公分以下)傳統上則需作腹部會陰聯合切除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因術前輔助治療的廣泛採用及進步,加上大腸肛門吻合手術的成熟。目前本院直腸癌病人手術切除需作永久性人工肛門之比率約為小於5%。

而腹腔鏡大腸直腸手術於近年也發展十分成熟,與其他部位腹腔鏡手術一樣,俱有傷口小、疼痛減低、復原較快、住院時間較短等優點。至於病患適和何種治療,須與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討論,尋求專業建議。